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营销

华为“持久战”: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2024-04-02 14:41:49      点击:
2023年8月29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华为发布了一封《致用户信》。信中提到:华为Mate系列手机累计发货量已达一亿台。为此,华为于今天12:08推出“HUAWEI Mate 60 Pro先锋计划”,让部分消费者提前体验。一小时后(截止13:05),华为Mate 60 pro所有配色均已售罄。华为这波“未发先售”,让全球侧目。接下来,这款Mate 60 pro便成为了全球各地“拆机直播”的主角,所有人都想搞清楚一个问题:芯片是哪来的,华为是如何突破制裁的,果真是如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余承东所言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吗?
为此,美国彭博社通过与全球著名的半导体行业观察机构TechInsight合作,拆解手机后得出的结论是:华为Mate 60 Pro中使用的麒麟9000S芯片,采用了先进的7nm芯片技术,距离全球最顶级芯片的差距仅在2-2.5节点范围内。而很多科技博主在对Mate 60 Pro进行测速后发现,其下载速度在500至600Mbps,最高可达1000Mbps以上,远超4G下载速度,是当之无愧的5G速度,虽然华为Mate 60 Pro的网络信号栏并不显示任何4G或5G信号。
7nm、5G、卫星通话、国产芯片,单单这几个关键词,就足以让业界震撼了。要知道,华为苦制裁久矣,在被制裁的1500余天里,不让用高端芯片、不让搞5G、不得不剥离荣耀、手机排名从全球第二变成了other。现如今,华为Mate 60 pro带来7nm回归,一小时售罄背后,是消费者在为华为的奋斗者精神买单,突破封锁不简单。对此,TechInsights副主席哈彻生(Dan Hutcheson)在和央视连线中,也对华为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质量水平,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它肯定是世界一流的。因此,我们要祝贺中国,能够制造出这样的产品”。
这或许仅仅是开始。用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话讲“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对华为而言,这是一场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持久战”,但现在还远不是举杯相庆的时刻。高端芯片制造、鸿蒙系统出海、构筑产业链与生态圈,每一次突围,都需要历尽千辛。如何打赢这场持久战?用伟人的话讲,这场持久战既不是“亡国论”,也不是“速胜论”,需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华为“持久战”第一阶段‍‍‍‍‍
——————————————
战略防御:芯片突围
蛰伏1500余天后,以Mate 60 pro上市为标志,华为手机上演王者归来。这一局的重点是芯片。
芯片制造有多难?以Mate 60 pro中的那颗7nm为例,相当于“把一根头发丝劈成几万份,是在一根头发几万分之一的地基上,盖几十层楼”,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芯片制造要经历芯片设计、晶片制作、封装制作以及测试等环节,EDA仿真软件、指令集、光刻机、激光源、镜头、覆膜、离子注入、原材料等等,哪一项攻坚都是千难万险,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立建造一条完整的芯片产业链,都是在国际分工合作中完成的。由此不难想象,华为攻克芯片这一关,到底有多难。
时间回到2009年。那一年,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灾难电影《2012》上映。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观影后,认为华为需要防范于未然,也要建造属于一艘自己的“诺亚方舟”。为此,华为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这就是华为2012实验室的由来,也是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的使命所在。十年后,也就是2019年5月17日凌晨,在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的实体名单(entity list)后,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发了一封全员信,信中提到:“命运的年轮转到这个极限而黑暗的时刻,超级大国毫不留情地中断全球合作的技术与产业体系,做出了最疯狂的决定,在毫无依据的条件下,把华为公司放入了实体名单。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间兑现为公司对于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看得出,华为有备而来,至少在芯片设计领域,是有备胎的。
然而,有能力设计芯片是一回事,把芯片造出来,封装、测试、量产、良品率是另一回事。后来,随着制裁升级,华为手机逐渐淡出市场,从遥遥领先变成了手机销量排行榜中的“other”。而这次Mate 60 pro的回归,意味着芯片领域的“卡脖子”获得突破。麒麟9000S芯片到底是谁造的,目前的传言有三个:一个是中芯国际代工,在现有14nm的基础上,通过N+2工艺制程,实现7nm效果。但这个传言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中芯国际所采用的ASML光刻机,属于美国制裁范围内的高端设备,都有远程监控功能,如果真是中芯国际代工,消息早就可以证实了,但目前各方均未发声;另一个传言是华为几年前就布局了芯片代工厂,通过收购与合资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芯片生产布局,通过哈勃大举投资国内芯片产业链,投资国内数百家芯片半导体企业(仅光源技术企业,就投资了12家),并和国内相关厂商合作,共同完成了芯片关键制造环节突破,终于可以使用自家芯片了;还有一个传言是,国内产业链已经有能力打造DUVi光刻机,或者国产EUV光刻机取得突破,可以实现非美14nm工艺验证,相关的证据是,ASML获得许可,继续向国内出货2000i等型号的光刻机。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华为9月25日秋季新品发布会,或许能揭晓答案。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至少有一点是确认的,国内芯片困局,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4年战略防御,华为初见成效。
华为“持久战”第二阶段
——————————————
战略相持:系统出海
手机之后,下一个突围点在哪里?答案是:鸿蒙系统出海。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早已形成了双寡头竞争格局:一个是苹果iOS所代表的封闭系统,一个是谷歌Android(安卓)所代表的开源系统,前者奉行软硬件一体化,强调安全和稳定,后者开放免费许可证,支持不同厂商深度定制,形成了安卓联盟阵营。当然,更重要的是,苹果和谷歌围绕各自的系统平台,形成了苹果生态与安卓生态。以苹果为例,截止2022年底,苹果全球开发者突破3000万,在Apple App Store生态系统中创造了1.1万亿美元营收, 且超过90%的销售额完全归于开发者(苹果在收费软件中的抽成通常为应用程序售价的30%)。一个系统,就是一条产业链、一个利益链、一个生态圈。对华为而言,智能手机(芯片)突围仅仅是第一步,鸿蒙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和普及,才是华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关键。
系统好做吗?难。难的不仅仅是系统开发本身,还有附之于系统之上的应用和生态。在PC时代,一统江湖的是微软Windows。而到智能手机时代,很多致力于系统突围的厂商,并没有突围成功。首先看诺基亚,这个最高峰全球手机销量占比超过4成的传统手机之王,早在1998年就和爱立信、摩托罗拉合作成立塞班公司,开发塞班系统(Symbian系统)。2008年,诺基亚收购塞班公司,而仅仅5年之后,2013年6月12日,诺基亚宣布放弃塞班智能手机,全面转向微软Windows Phone平台;其次看微软。早在2003年6月,微软就发布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Windows Mobile 2003操作系统,几乎是把PC端的应用都给搬运过来了。但微软的“路径依赖”(认为智能手机就是更小的PC)给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智能手机不是PC,人们在智能手机上,也并非是为了获得生产力(至少在移动互联网初期,生产力并非手机的刚需),社交、娱乐、沟通才是关键。直到2013年9月2日,微软收购诺基亚,Windows Phone也并没有成为主流,微软系统逐渐退出了智能手机市场;还有加拿大的黑莓(BlackBerry)手机及所搭载的BlackBerry OS系统、三星手机早期搭载的Tizen系统等等。客观上讲,很多智能手机厂商都有过自研系统的努力,但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清楚了。最终,销量才是硬道理,消费者用买单的方式投票,而消费者之所以不买单,本质还是体验问题,还是系统之上的应用多不多、是否好玩、流畅度以及身边的圈子是否都在用等等有关。这样看来,苹果与安卓之所以胜利,本质还是系统性能以及围绕系统构建的应用生态圈的胜利。
对华为而言,鸿蒙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在中国市场,华为品牌的号召力没问题,鸿蒙生态的成长性也没问题,但应用市场的生态建设的确需要时间。2023年8月4日,在华为HarmonyOS 4系统发布会上,余承东提到,HarmonyOS开发者已超过220万。这个数据增长很快,但如果对比苹果的3400万开发者、安卓的2000万开发者,鸿蒙只能算刚刚起步;在应用层面,截止8月1日,华为应用商店“HarmonyOS专区”只有91款应用,而被打上“HMOS”角标的纯鸿蒙应用只有66个,且没有微信、支付宝、抖音与快手。相比较而言,安卓应用超过265万个,苹果应用超过178万个,这才是鸿蒙所面临的竞争格局。
如果把视角推进到海外,我们会发现,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仍将困难重重。首先是海外市场的接受度。在过去,华为曾使用芯片的情况下,在美国主导的部分欧美市场就曾遭到各种限制,制裁的大棒时时都会被抡起;其次,华为在还在市场存在应用生态系统问题。根本原因是谷歌在2019年就停止了向华为供应谷歌移动服务(Google Moble Service,简称GMS),华为手机在海外无法使用谷歌的地图、搜索、Gmail、YouTube等应用。要知道,这些应用对海外消费者的重要度,不亚于国人的微信、支付宝、百度地图、爱奇艺或腾讯视频。在中国用不了谷歌(很多应用),在海外(很多地区)用不了华为,这种状况很难在短期内改变。先突破非美制裁地区、再进入美国制裁薄弱地区、最后靠实力突破制裁(非美国标准的制式、知识产权与专利等)。用伟人的话讲,要边打边谈,边谈边打,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和平是打出来的,市场是靠实力赢得的。
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推出才4年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鸿蒙还年轻,未来可期。
华为“持久战”第三阶段
——————————————
战略反攻:万物互联
再进一步看,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为何能引发漂亮国“举国之力”的围追堵截?
这肯定不仅仅因为5G技术,也不仅仅因为智能手机或操作系统,真正引发制裁的,其实是华为的使命与愿景:我们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截止2023年9月21日,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20.7万员工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30多亿人口提供服务,近十年的研发投入累积超过9773亿元,研发费用占比一度高达营收的25%,在全球的有效专利超过12万件。产品遍及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及华为云业务。如此高的研发投入,如何高的人才密度,如何广泛的业务范围,在“万物互联”的愿景之下,重构全球ICT技术设施,这才是华为竞争力的底层逻辑(相关数据来自华为官网)。
2023年9月20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正式提出“华为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战略,目标是加速千行万业智能化的转型,这也是华为“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一部分。从20年前的“All Cloud”到10年前的“All IP”,再到今年的“All Intelligence”,华为始终聚焦在ICT领域不断迈进。其中,“华为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战略的关键内容是:通过算力底座、AI平台、开发工具,支持大模型在智能化时代的“百花齐放”,而华为给自己的定位则是“百花园”的黑土地。
这样看来,华为真正的战略反攻,一定不是手机,而是“万物互联”——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工业互联、云计算与大数据、算力与大模型、系统生态圈等在内的互联互通,让数据畅通,让数据使能,让数据服务于生产生活,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谐共生。这种竞争,显然不是产品级别,而是设计到标准、模式与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而言,华为也是孤独的,在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华为的同行者不多,能携手出海形成背靠背信任,且能与海外竞争对手同场竞技的选手,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用华为的话讲,这场“中国科技史上最伟大的长征”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经得起诱惑(在产业红利期,华为不做房地产,不搞互联网),需要有战略定力。以智能汽车为例,当华为决定进入智能汽车行业,其定位是: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致力于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于是,我们看到了初具竞争力的问界M系列,看到了“Huawei inside”与长安、北汽、广汽的深度合作,由华为自研的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将助力更多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远征。
另一方面,要实现战略反攻,华为需要同盟军。好消息是:近日,华为、小米宣布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这意味着双方在专利侵权层面的冲突和解了。在专利层面互通有无,这对于华为和小米而言,当然是好事一桩,更为合作与共、携手出海扫清障碍。对此,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说:“华为很高兴与小米公司达成许可。这份许可协议再次体现了行业对华为在通信标准领域所做贡献的认可,也让我们得以加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投入”。而小米集团战略合作部总经理徐然则表示:“我们很高兴与华为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这充分体现了双方对彼此知识产权的认可和尊重。小米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小米知识产权价值观,尊重知识产权,寻求共赢、长期可持续的知识产权伙伴关系,以知识产权推进技术普惠,让科技惠及更广泛人群”。抱团取暖总好过单打独斗,对华为而言,扩大朋友圈、同盟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正所谓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对华为而言,专注走好自己的路,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革命尚未成功,华为仍需努力。中国科技企业,当自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