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创新的突破口,究竟在何处?

2024-04-01 16:22:57      点击:
近几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我国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影响,特别是对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俄乌冲突或将进入尾声,但还会产生持续影响。从G7和“金砖11国”两个组织来看,背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两种力量的较量,这种博弈还要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回顾过去40余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20年,中国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已提升至18%以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外,截至2022年,中国已有145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并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在1995年,美国有151家企业位列世界500强,到2022年时降至124家;日本在1995年有148家世界500强企业,但在2022年仅剩47家,紧随其后的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的占比也有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中国首次出现世界500强企业数下降现象。与此同时,今年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从124家回升至136家。从世界500强的数据来看,中国企业在一些关键性指标上仍有待提升。与美、英、德等国相比,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仍不高,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盈利水平普遍偏低。
那么,企业该怎么去提升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之路,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些企业可能会感到困惑:提高质量是否能够同时提高效益?提高质量是否会增加成本?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运用科学的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和工具,以低成本实现高质量的目标。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引领质量强国建设。其中,明确提出加快质量技术创新,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
因此,企业一定要走质量技术创新之路。《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引入先进的质量技术,甚至要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特别是鼓励龙头企业,带领其他企业创建联合创新模式,实施重大的质量改进,并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共性技术攻关。
但是,企业的创新为什么这么难?
企业创新的难点和痛点,如何破?
目前,我国拥有超过4800万家中小企业,各产业竞争异常激烈。这些企业占全国税收的50%、GDP的60%、技术创新的70%、就业的80%以及企业总数的90%。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制定了企业发展道路,旨在从这4800万家企业中筛选培育出100万家创新型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
以碳材料行业为例,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碳材料行业企业注册量为1693家,全国的TOP5企业分布在辽宁、湖南、广东、江苏和山东。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5000万的企业注册量最多,共有412家,占比为24.3%;其次是注册资本100万以内的企业,共有323家,占比为19.1%。
在碳基材料概念股龙头企业中,湖南仅1家。我们选取六家企业——沃特股份、华控赛格、力合科创、中天火箭、博云新材、方大碳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很高,人均营收普遍都在100万以上,同时研发投入均在5%左右。然而,我们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仍然较低。
为何有的企业人均效能并不高,却能有高毛利率?这恰恰说明了该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通过对碳基材料行业的33个样本进行分析,我们也发现了中国许多产业的共性难点和痛点。
首先,碳基行业共有1693家企业,相较于其他行业并不算庞大,而行业龙头企业的营收仅为50亿元,占比在6%左右。由此可见,市场集中度较低,未来产业整合势在必行,竞争将更加激烈。最终,在未来5-10年内,必将出现产业巨头和百亿级别的企业,而一些小企业则可能面临倒闭、退出或被整合的命运。
其次,在顶尖上游原材料方面,尤其是碳复合材料和新型功能性碳材料方面,我们受制于国外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关键制造装备主要依赖引进,研发和仿制为辅;高端分析测试设备更是基本依赖进口。
第四,绝大多数新材料都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巨大。因此,容易出现“一步慢、步步慢”的情况。先进入者可通过认证和专利、持续降低成本以及通过价格战形成明显的先发优势,即“快鱼吃慢鱼”。因此,这类企业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提高研发效率、加快研发速度,确保产品能够迅速上市,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
第五,业内企业产品良率差异巨大,技术差距与国外优势企业明显。同时,国外优势企业正迅速扩大产能。因此,只有提高良率,才能提高效率、效益、设备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这是行业内的核心关键点。
如何“与众不同,领先一步”?
那么,各产业下一步的发展该怎么办?一方面是要加强技术的投入,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所有中小企业要牢记八个字——“与众不同,领先一步”。与众不同,就是指一定要在新功能上下功夫,创新功能;领先一步,是一定要在性能上超越对手。我们的研发重点应放在开发新功能和提升关键性能上,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必须依靠“高效研发、稳健制造、敏捷服务”,来扎实地为企业提高产品良率。企业仅靠设备和智能制造是不够的,因为智能化必须建立在先进的工艺基础上,而不是在落后的工艺上实现智能化。智能制造对使用落后工艺的企业作用有限,它只会使质量稳定在一个低水平上。
在实现质量效益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符合性”质量、进一步上升到“适用性”质量,最终提升到“稳健性”质量这三个阶段。
什么是符合性质量?就是要符合标准——合格,这是一个最低的门槛。但仅仅合格就能让客户买单吗?客户还会有自己的要求,这种要求就是“适用性”质量。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研发人员要延伸到市场端去做研发的原因。“适用性”就是满足客户要求,是客户购买我们产品的理由。但如果客户购买了我们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性能不稳定,经常出现问题,那他下次还会选择我们的产品吗?因此,这就需要产品具有稳健性质量。稳健性质量就是指客户使用过程中产品质量保持稳定,从而能够持续满意并购买我们的产品。
对于研发创新,许多企业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不少企业的研发费用都达到了销售收入的3%-5%;还有大量研发人员的投入,比如有10%-20%的研发人员,但是结果仍与目标有较大偏差。例如,研发人均产出率低、研发周期长、产品成本高、量产一致性差,性能不稳定……各类问题依然突出。
事实上,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而非仅仅靠技术。那么,如何进行质量设计?需要什么工具?
我们曾为福耀玻璃做过质量设计。他们把研发人员的能力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能力。这是学校培养的能力,在招聘时就要考察人才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但是学生不一定好用,进入企业后还需要进行培育;第二层是通用能力,这是无论哪个专业都需要掌握的一些通用技术;第三层是专业能力。福耀玻璃将满缘红的“稳健设计技术”纳入了通用技术中,如果不具备这些技能,不会使用相应的工具和方法,仅靠自己的自然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效率也会很低。
当客户“既要、又要、还要、更要”
中华民族是世界公认的最努力和最勤奋的民族,我们很有能力也很勤奋,但有时就是结果并不理想,这就是现实。我们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既要追求高性能,又要高一致性,还要高稳定性,更要低成本和快速交付。这就是残酷的市场竞争,既要、又要、还要、更要……那么,我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产品性能、提升一致性,提高稳定性,同时又降低成本和快速交付?
产品的交付需要经历从研发到制造、从样品到量产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客户价值实现过程”。首先,我们要了解客户的需求识别,研究行业发展动向并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其次,我们要了解客户的痛点并能洞察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第三,我们需要对竞品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第四,我们需要确定技术方向,并开发出与众不同的领先产品。然后,我们需要进行设计研发、模拟开发、试产并进行实验测试。最后,我们需要进行模拟、交付量产、上市,并跟踪反馈。
其中,研发作为企业创新的源头,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许多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开发研究上,以生产出优质产品。
而事实上,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品开发,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那么,企业研发的机理是什么呢?
企业从产品开发、创新发展到上市,需要经历一个“SIPOC”持续经营过程。S代表供应链,C代表客户,中间需要投入精力(即I,包括人、财、物、技术、设施、信息)、转换(即P,包括产品研发、采购供应、生产制造、营销服务)以及产出(即O,包括产品和服务)。客户和股东对我们提出高品质、高效率的要求,无可厚非,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从研发到制造是一系列多因素、多水平、多指标的IPO(输入-过程-输出)活动的集成。所有企业在研发到制造全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IPO过程的难点:NP难题、抗干扰难题和长鞭效应难题。
以做一道辣椒炒肉为例,它至少受到10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菜品用料、切工、火候、时间、炒法、炊具等作业因素,这些因素同时影响着菜品的口感。其中有多少种因素在影响“色香味”这三个指标呢?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决定这道菜的品质。另外,每个因素都有多种选择。例如,辣椒至少有10种选择。因此,一道辣椒炒肉甚至有10的10次方的不同选择。因此,炒一道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研发也是如此。面对众多组合方案,研发人员需要运用科学方法来调整工艺,以快速找到性能优越、一致性高、稳定性好且成本低廉的最优方案。
单汨源教授在中外管理传媒组织的论坛上演讲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我推荐所有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要看一本书,叫做《考工记》,这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书中强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按照现代的说法,这就意味着要有“人机料法环测”这六个要素,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
曾经有人问钱学森,您是什么专业出身?他的回答是系统科学。科学如此,做企业也如是。如果企业家没有系统科学的思想,就很难做好企业,很难做好研发、很难提升良率,这就是规律。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推荐一种方法,叫做稳健参数设计技术,这是一种基于统计法则,经由设计实验的方法,使得产品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使用质量对噪声不敏感。稳健参数设计可以实现质量更好、成本更低、周期更短。它可以从100亿个方案中,精选出12个方案,快速找到最优的方案。
稳健参数设计技术的创始人田口玄一,他可以以最便宜的元器件生产出最高质量的产品。这就满足了“既要又要还要更要”的需求,这是怎么做到的?
稳健参数设计有以下几个核心理念:
理念一:如何判断质量?最高级的质量,就是稳健质量。
我们把质量分成符合性、适用性和稳健性。稳健性质量是产品实际功能达到理想功能的程度。但实际功能,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实现。质量实际上就是理想功能和实际功能的偏差,质量损失与波动的平方成正比,而将这种损失换算成钱,就一目了然。因此,追求质量就是要追求理想功能的稳定性。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偏差?就是来源于干扰。
理念二:质量波动来源于三种干扰,即内干扰、外干扰和物品间干扰。
我们的产品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质量结果,比如某些产品会变色、氧化等都是外界干扰。我们现在许多设计都是实验室(温室)设计,是把外干扰过滤掉的设计方案。然后换到自然环境中,产品就不能实现理想功能。比如中药材中,有一味药叫铁皮石斛,是很好的退烧药。但必须是生长在岩石上的天然铁皮石斛才有效,因为它经受过风雨,经受过日晒严寒,从而自身建立了很强的免疫力,所以吃下去才有用,而温室种植的铁皮石斛就没有效果。
研发同样如此,在设计中就要把外干扰因素考虑进去,否则质量波动就会大。那么内干扰是什么?以汽车为例,有金属和塑料的两种零部件,哪种容易坏?答案可想而知。另外,为什么我们的设计小试可以、中试可以,量产就不行?因为你把它放大了,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很多环节都参与了进来,而实验室内干扰、外干扰都容易控制。同时,量产时物品间(人、机、料)产生干扰,外环境发生变化,这就导致质量波动变大。
为了确保产品能够持续满足客户的要求,我们需要在产品前期就加入抗干扰的设计。
理念三:提升质量的设计思路,第一步先解决稳定性,第二步实现目标值。
举个例子,有个射箭教练选队员,一个候选人的箭都射在了靶子边缘,没有得分,但射箭都非常集中;另一个人虽然最高射到了8环,但所有的箭都分布很散。在这种情况下,教练会选择哪个候选人?答案是第一个人,因为他的稳定性更好。我还看过一个电影片段,一个中将在靶场打了两枪,都打了八环,但这两枪却打在了同一个洞上。将军问:这是谁的枪?一个军人说:“报告首长,枪是我的。”将军说:“你为什么把准心调偏了?”军人回答:“报告首长,我怕枪落到敌人手上。”将军又问:“你就不怕你打不中吗?”军人则说:“报告首长,我习惯了。”
这两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先稳定再调整目标”的道理。
理念四:质量源于设计,质量是设计出来的。
设计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系统设计,解决功能问题;其次是参数优化,找到最优组合;最后是降低成本,优化容差。通过这三步操作,我们可以平衡质量和成本的关系,以低成本实现高质量。稳健设计可以应用于多因素、多水平、多指标的优化问题,适用于技术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和制造过程的工艺优化等领域。它可以提高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
至今,我们已为中国电子彩虹集团、福耀玻璃集团、远东电缆、索恩格中国、泰嘉新材、亚特电器等一大批优秀企业,提供了“稳健参数设计”工具和服务。此外,我们还为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赋能服务,成功帮助客户解决了一系列质量技术难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技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