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营销

科技向善,以正理企

2020-04-21 11:10:01      点击:
导读:取之有道,正当进取,以诚实创新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市场竞争的自信基础。


2019年年底,腾讯在成立21周年纪念日之际,发布了腾讯文化3.0版,展示了“科技向善”的全新使命愿景。腾讯认真践行的文化理念,无疑更具有可持续性。然而,能否开拓更大的市场不是看有无道德标签,而是看是否以正理企。

     

 拨乱反正——“应然”到“实然”

                

应当承认,“科技向善”作为科技发展的应有之义,指的是一种“应然”状态,并非“实然”。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商业实践中乱象环生才使得“科技向善”理念的提出成为必要。

而“应然”向“实然”的努力转变正是“科技向善”的拨乱反正。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最近呼吁的“拯救互联网”计划就是为了拨乱反正。     
“科技向善”之“善”体现在从无到有的递进上,应该是不善、次善、善、至善。在商业活动中,我们不能指望一个需要盈利才能生存的公司成为慈善组织,也难要求商业组织从善升级为至善。

然而,不善容易遭至市场唾弃自不必说,如同次贷或者次级债、次级按揭,以次级信用为代表的次道德、次善同样不足取。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商业中的不善、次善其实都是“乱”,比如网络假新闻泛滥、疯狂侵犯个人隐私以营利等,“科技向善”就是在拨乱反正。
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子早已告诉我们,“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行动不够的人,往往言过其实;信用不足的人,才会夸夸其谈。“科技向善”的拨乱反正就是不标榜自诩,以正理企,坚持诚实创新。

简单说来,以正理企之“正”,就是取之有道的正当进取,以诚实创新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市场竞争的自信基础。依靠科技力量在竞争中胜出是正当的,这本身就是一条正道,也是对经济粗放发展中权钱交易、弯道超车、搭便车等各种潜规则的一种拨乱反正。

许多成功的企业一直在恪守正道,这足以构成中国式企业管理的主旋律。在经济转型中,企业不仅要杜绝对自然、社会环境的破坏,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更要以正理企,才能保持应有的定力。

        

 管理的质朴性——践行“文化升级”

                      

“科技向善”不是针对科技本身,而是通过科技力量的获取与使用方向的选择所呈现,即指向在企业内部对不正当操作进行拨乱反正、抑恶扬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正如孙子所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下属疾言厉色,而是不能过分溺爱、放任不管,以正理企必不可少。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指出: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管理者理应像善良的主人那样打理好他人委托给自己的财产。这反映出管理中“善”的质朴性,正如荀子以管仲为例:“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作为春秋时期第一名相,管仲拥有“圣人之师”的美誉,荀子却说他是“野人”,指的就是仁义道德方面的质朴性。




在现代企业中,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管理的善良假设不仅是针对企业主——股东,还应当包括合作者和员工,理应以人为本,打理好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财产。


当初,腾讯内部提出“科技向善”理念时也存疑虑:要讲价值观就不能只讨论利润,两者其实有冲突。解决类似冲突的办法是将以正理企落实为正当管理,即在平衡各种矛盾中保持初心,积极进取而不是空谈道德。

扎克伯格在提及“新型治理形式”的时候曾指出,“Facebook这样的平台必须权衡我们所有人都珍视的社会价值观,无论是在言论自由和安全之间,还是隐私与执法之间、打造开放系统和锁定数据访问之间等。以网络社区感觉公平合理的方式来做决定非常重要,而私人公司不应做出太多涉及基本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决定。”这不仅体现出科技企业的自省精神,也表明善都应是具体的,避开抽象善的盈利才是正当的。     
陈春花教授认为,腾讯的“文化升级”并非“文化变革”或者“文化转型”。与其说“升级”是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如说确保企业价值理念的落地。不可否认的是,腾讯内部上下层对某些问题仍然存在认知偏差,比如,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得不到重要领导的关注并且也无法获得更多机会,但从高管的角度看,却恰恰相反。

这反映出利益取向的多元化,不同的利益主体坚持自己的利益诉求并非不善,理应予以包容,但不能把包容当作纵容,更不能藏污纳垢。

腾讯在内部反腐中的果断举措正是“文化升级”的有力践行。一个公司只要确实是在以正理企,那才具有十足坚实的理想主义底气。

     

 保持争于市的锋芒——探索“正道”

                         

以正理企固然应当有道义的光芒,但更应当保持足以开拓高端市场的锋芒。这是因为以正理企之“正”还存在着一种谋正的使命,即探索某种领域的“正道”,从而对相应规则的制定和验证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对某种领域“正道”即规律的探索,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关键在于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否则,空喊道德不过是弱者的表现,不要奢望在空喊道德中对手会作出任何让步。     
管理的价值在于效率与效果,并非只讲道德要求。以正理企同样如此,只不过其效率与效果并非关乎一时的狭隘利益,更不是企业内部人员的借机营私,而是决不放弃持续开拓创新的锋芒。


腾讯在成立 21 周年纪念日之际, 发 布 了 腾讯文化 3.0 版, 展 示 了“ 科 技向善”的全新使命愿景
腾讯内部人员曾提出一个疑问:面对一个无害也无明显向善的巨大商业机会,选还是不选呢?按照“科技向善”的逻辑就不应选,但你不选,竞争对手就会选。不选,与其说是承付道德成本,不如说是为道德苛求所累,同时还会泯灭自己的锋芒,遏制创新。     
“科技向善”涉及一个企业变成什么样子的追求与愿景,然而企业究竟变成什么样子要考虑两个维度:

一个是公司业务类型的定位,比如腾讯是一家技术公司,而不是游戏公司、金融公司或社交公司等等,这与道德无关。

另一个维度是公司品味,这才与一个公司受到社会的尊敬程度密切相关。毋庸置疑,科技创新中的锋芒毕露,加之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有限认知,难免使企业一开始备受质疑,甚至存在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风险。

当然,在面对争议时,既不能妥协也不能失去锋芒。例如,苹果公司在应对佛罗里达枪击案凶手使用iPhone解锁一事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我们一直认为,没有什么后门是专门为好人开的。”“那些威胁我们国家安全和客户数据安全的人也可能利用后门。”

的确,若将此案简单地归咎于苹果公司,其理由显然不够充分。在东方文化背景中,只要一个公司是在以正理企,就不应当受到类似的责难。换句话说,保持以正理企争于市的锋芒,也是企业的一种自我保护。